您现在的位置是:立马万言网 > 知识
4万亿元存款“大搬家”,拥挤的理财市场面临资产荒
立马万言网2025-01-16 18:02:37【知识】8人已围观
简介存款利率持续降低、大额存单缺失、手工补息被禁,规避风险而追求较高收益的资金去往何处?时隔一年半后,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2024年4月,一改之前8个月
存款利率持续降低、大搬家大额存单缺失、元存手工补息被禁,款拥规避风险而追求较高收益的理财资金去往何处?
时隔一年半后,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成为存款搬家的市场主要去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面临2024年4月,资产一改之前8个月连增的大搬家趋势,银行体系内存款余额单月内骤减近4万亿元。元存与此同时,款拥受2022年11月大面积“破净潮”(系指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的理财现象)影响而沉寂多时的理财市场却迎来大扩容,规模超过2021年历史峰值水平。市场
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的面临多位银行业人士对此表示,存款大“搬家”映射出资本趋利的资产天然属性。但在“资产荒”压力不减的大搬家环境下,各理财子公司正面临“钱多而投资难”的窘境。
存款余额骤降,理财规模突增
多方证据显示,居民和企业的资金正在进行一场由存款至理财的身份更迭。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4月,人民币存款较年初增加7.32万亿元。但此项数值较一季度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减少3.92万亿元。换言之,仅4月单月,银行体系内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
单月减少4万亿元存款意味着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选取央行公布的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数据研究发现:2023年8月-2024年3月,人民币单月存款一直处于正增长态势,但于2024年4月份掉头向下。虑及4月为第二季度初理财资金回表因素,将2024年4月存款减少金额与2023年同期进行对比得知,2024年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额为2023年4月的8.5倍。这意味着,4月,人民币存款确实明显流失。
从细分项上观察,分别对应个人和企业存储行为的居民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各自减少约1.8万亿元,挪储金额相若。而从纵向分析,这两项指标走势多数时间趋同,居民和企业存储行为趋势具有一致性。
近4万亿元存款流向了何方?
央行近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表述似有所指。报告称,表内(系指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之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相互间回报率会出现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相关表述透露出两层信息:第一,不同资产回报率影响居民投资行为;第二,表外资管产品(即理财产品)和存款之间回报率的变化促使存款占比发生变化。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近期在研报中更明确指出,近两年,理财和存款规模此消彼长关系较为明显。以2022年四季度为例,债券价格波动引起赎回潮,理财规模因此从高点下降。经历了理财收益高波动,居民企业便将理财资金赎回转移至存款。当年理财规模同比多减4.5万亿元,个人存款同比多增8万亿元。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2021年-2024年4月主要存款指标余额及理财规模走势亦得出类似结论。测算得知,4年间,居民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两项之和的同比走势与理财规模同比完全相反。其中,以2022年最为明显(两项指标同比值之差约23%),其次则为2024年4月份(两项指标同比值之差约19%)。换言之,此次银行与理财市场之间的资金腾挪调整幅度仅次于理财市场出现大面积“破净潮”的2022年,但两次资金在存款与理财之间流动的方向相反。
中信证券观测近期理财市场发现,4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2.95万亿元,增幅远超2018-2023年同期增幅均值(1.87万亿元)。4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速也创下2016年以来新高,达11.2%。对于理财规模突增,中信证券称“大幅超出预期”。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综合第三方统计机构普益标准及银行业登记托管中心数据统计,截至4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超28万亿元,一举回升至2021年末历史峰值水平(28.56万亿元)。很显然,在存款腾挪助攻下,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了新一轮扩容。
“息差保卫战”多箭齐发
存款再度“大搬家”的背后逻辑是什么?银行不得已而为之的“息差保卫战”及债市持续走好引发资金趋利反应。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综合各方数据得知,近年来,随着利率水平下行,银行业净息差持续走低。2024年一季度,各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64%,比2023年末1.69%的行业均值再度下滑,已远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警戒线”。
安永报告显示,2021年—2023年,净利息收入在上市银行营收占比均超70%,比重远超手续费佣金及其他营业性收入。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亦出现2017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这意味着对银行主营业务影响巨大的净利息收入将面临新一轮缩水。银行业息差管理迫在眉睫。
多位银行业人士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表示,在让利实体经济及社会融资需求不景的双重背景下,资产端收益上行空间有限,压低负债端成本更为现实。道理很简单,开源艰辛,节流环节要多下功夫。
一众银行已经陆续采取行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官网讯息发现,继持续调降存款利率之后,5月以来,包括招行、邮储银行、交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在内的8家银行均已发出叫停智能通知存款的通知,并表示于当月停止办理该项业务。
相比普通版的通知存款,期限为1天或7天的“智能通知存款”根据存款余额为客户自动匹配较优的存款利率。产品以“高息揽储”为设计原理,揽储目的实现同时,相应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
银行亦在削减长期限存款产品对应的负债成本。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同期调研得知,继4月招行宣布不再新发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之后,民生银行亦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尽管其他行尚未有明确表态,但业内普遍认为,相关事件意味着银行正以一种锱铢必较的方式应对负债端的成本管理。在此趋势下,其他行可能会陆续跟进。
上述多位银行界资深人士均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在目前优质信贷资产和金融市场投资机会较少的特别情况下,较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反而成了负担。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在行业中存款占比较大的六大行为样本,对其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存款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个人及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两年间,个人定期存款占比由62%提升至65%;公司定期存款占比由48%提升至50%。各自对应的同比增速则分别为22%和18%,均大幅超出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同比增速。
用于“息差保卫战”的法器远不止于此。4月8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对此前做出的补息承诺,在付利息日也一律不得支付。倡议发布后,多银行以公告形式明确协定存款上限。相当于展开了另一层面的降息。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介绍,“手工补息”是银行挽留大额存款客户与客户进行的抽屉协议行为。被补息群体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各行争夺的优质企业和高净值个人客户;二是背后有着大额理财资金的保险资管计划。资管计划通过协定存款的方式获得优于同业存放的利息。在现实情况中,部分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是这类资管计划的委托人。透过此项设计,理财产品收益及安全性得以优化。此政策出台后,银行负债端成本虽得以降低,却面临优质客户流失风险。这对向来倚重对公客群的银行来说,其实是不得已之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近年六大行企业活期存款利率变化发现,2021年至2023年,六大行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由0.83%上涨至1.04%,走势与广谱利率相反,亦与个人活期存款利率逐步下探的趋势相左。显而易见,相比于客单量小的个人客群,优质对公客户是银行战略中更为看重的群体。手工补息是否仍会以隐蔽形式存在,在于监管力度和银行的权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在广谱利率水平下行及贷款端收益上升空间有限的形势下,监管层及各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对负债成本的管理。未来市面上高利率存款类产品将趋于紧俏,存款“搬家”现象短期内亦难以消失。
资产荒窘境考验银行理财
离开存款体系的资金青睐哪类产品?
按普益标准金融数据平台5月23日当天净值计算,4月份,现金管理型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分别增加约12%和9%,对应规模占比则分别为约30%和67%。由此可见,从银行存款体系离场的资金依然遵循了其固有的风险偏好,安全系数高且收益有优势的现金管理类及固收类产品受到投资者追捧。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认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和部分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低,且灵活性强。相比“手工补息”禁令发布后的企业活期存款,这两类产品具有一定收益优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得知,近期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宣布协定存款上限为1.15%。这亦是央行规定的协定利率上限。而普益标准公布的4月份“全国现金管理类产品”月均7日年化收益率则超出2%。
流动性弱于现金管理类的固收类产品收益亦有优于存款的表现。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05%。其中,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15%,混合类达到3.57%。按时间段分析,存续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水平达4.08%,但近3个月、近6个月和近1年的年化收益率则分别为4.39%、4.52%和3.96%。对比5月份四大行挂牌的3个月至1年期定期存款报价(年化约1.35%-1.45%),理财收益优势明显。
理财产品有可能延续近半年以来的“小牛市”吗?刘思佳认为,2024年以来,伴随债市走牛,部分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有所回暖。目前,理财市场“资产荒”压力不减,高收益资产稀缺给理财产品带来不小的收益压力,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下调了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底层资产价格方面,部分债券收益率目前已处相对低位,后期新发理财产品所配置资产的资本利得获取难度有所增大,叠加市场利率中枢下行的大背景,后市理财产品收益率或有下行,这一点亦可从前述固收产品近半年走势窥见一二。
华西证券研报则表示,禁止“手工补息”虽然增加了理财端负债规模,但高息存款的消失亦为资产端带来不小的挑战,2024年资产收益能否匹配隐含成本存疑。短期而言,做好投资者预期管理工作,仍然是理财行业的工作重心。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相关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末,“现金及银行存款”在理财产品配置资产中占比为26.7%,仅次于债券占比(45.3%)。而这一占比较2022年末增长9.2个百分点,亦是唯一增长的资产类别。在债市收益率已处历史低位之时,未来,伴随存款利率下行,如何寻找更加贴合投资者需求的资产成为摆在理财行业面前的难题。有私募基金管理人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在资产荒的压力下,未来,理财资金有可能会增加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在此过程中,理财产品风险及收益属性也将发生一定变化。
由存款转投理财,投资者应该注意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在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存在损失本金的风险,且严格执行风险分级制度管理。投资者需要通过风险测评,适当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其次,在流动性管理上,理财产品有其特定的申购赎回机制。针对不同机构的不同产品,投资者需要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其申述机制等基本信息进行确认。与此同时,投资者还需注意理财产品存在收益浮动,其中展示的过往业绩和业绩比较基准仅作为计算业绩报酬的依据。近期多款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有所下调,投资者应合理修正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加强对投资理财知识的汲取和对金融市场的关注,减少情绪化交易决策。
很赞哦!(45)
上一篇: 关于防溺水,这些知识要知道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AI赋能零碳,沃太能源加速布局全球储能市场
- 更高能效:浪潮信息元脑®服务器NF5280G7刷新SPEC Power测试纪录
- 2024MWC邀请函
- 施坦威Noé限量版钢琴亚太发布
- SGS在国际消费电子展授予联想一体机和笔记本产品高性能认证证书
- 莫要错过"养阳"最佳时机 A.O.史密斯推出AI
- 麦当劳中国首推"无笼好鸡"标识,日行千步,来自麦麦农场
- 希尔顿集团推出长者优惠价,为银发族打造全方位尊享入住体验
- “济愈”肿瘤整合康复科普教育及患者关爱行动启动
- 上海外服"绘幸福"平台深化数据资产应用,构建行业用户画像
- 慧鱼集团与体育的完美融合:突破界限,追求卓越
- 无极冲浪湾在 O2 SURFTOWN MUC首次展示新一代冲浪技术
- 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 开普勒与业界共话创新与场景探索
- 麦格纳可重构座椅获得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订单
- 2024MWC邀请函